市场经济中企业曾经受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困扰,大量时间与精力耗费在迎检上,成为经营发展的沉重负担。如今,在池州经开区,一场创新改革正悄然改变这一局面。
“以前各部门轮番检查,耗时耗力。现在一次接待就能完成所有检查。”当地一位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改革带来的显著变化——企业迎检时间从平均4天压缩至1天,涉企检查次数同比减少180余家次。这场“综合查一次”改革,打破部门壁垒,将严格监管与优化服务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兼具力度与温度的执法创新之路。
改革破局:直击痛点,整合效能
多头、重复检查是企业经营的“老大难”。池州经开区直面问题,创新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核心是通过系统性整合,减少涉企检查频次,切实为企业减负。具体机制上,经开区每月统筹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保、综合执法等多部门,制定联合涉企行政检查计划,组建联合执法队伍,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改革效果立竿见影:迎检时间大幅缩短,满意度显著提升,让企业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生产经营。
机制创新:信用赋能,精准监管
“综合查一次”改革的深层突破,在于探索“信用+监管”模式,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实施差异化监管,既提升效能,又形成正向激励。 经开区为每家企业精准“画像”: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实行“无事不扰”,仅在收到举报投诉、转办交办等线索时才上门检查;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企业,则适当提高监管频次,将力量精准投向高风险领域。这一机制让信用成为企业发展的“通行证”。统计数据显示,园区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22.5亿元,同比增长35%;“信用+担保”类金融产品累计投放超15亿元,惠及260余家企业,信用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融资便利与发展动能。
柔性执法:刚柔并济,彰显温度
经开区坚持“严格监管+优化服务”并重,推行刚柔并济的执法方式。每次检查结束后,执法人员当场反馈结果、提出整改建议,并给予合理整改期限,让企业清晰知晓问题与改进方向,吃下“定心丸”。同时,积极落实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制度。今年以来,已累计实施首违不罚及轻微免罚10件,对19家轻微违法且及时整改的企业依法免罚或轻罚,减免金额超300万元。这种从“单纯处罚”到“教育引导”、从“对立对抗”到“协同共治”的转变,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为企业创造了宽容的发展环境。
系统支撑:清单引领,智慧升级
改革落地离不开系统化支撑。池州经开区以执法检查对象为基础、牵头部门为主体、系统集成为原则,按场景细分涉企检查事项清单,已构建3批次主题式检查场景,重点覆盖餐饮服务、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等民生关切领域,从根源上解决多头监管、重复检查问题。
在此基础上,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实现监管数据归集共享、风险智能预警、问题闭环处置,通过数字化提升监管科学性与精准度。同时,定期开展政策宣讲和企业培训,帮助企业理解合规要求、提升自主管理水平,“服务+监管”双轮驱动,增强了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改革:释放红利,优化生态
“综合查一次”改革正持续向纵深推进。经开区不断完善事项清单,加强部门协同与执法联动,目标直指涉企检查“减负提效”,营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园区涉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60%,预计全年可减少入企检查500场次;“为企服务中心”高效运行,19个帮扶工作组主动靠前,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全流程服务,累计协调解决用工、技术等问题150余件,护航企业安心经营。
改革与“腾笼换鸟”策略协同发力:通过“一企一策”提升行动,累计盘活闲置土地700余亩,清退“小散乱污”经营户80余家,“腾笼”面积约14.6万平方米,成功引进多家优质企业,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如今,池州经开区的执法车辆不再频繁进出,企业厂区恢复了宁静有序的生产秩序。联合执法队伍取代了昔日轮番而至的检查人员,一位执法人员坦言:“联合检查让我们更全面了解企业,问题当场协调解决,效率高了,企业负担也轻了。”
改革步伐不停歇。经开区正深化“信用园区”建设,迭代“信用+”应用场景,力争全年新增民营市场主体2000户以上。这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正以坚实信用基础夯实产业根基,为池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各地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