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发布了2016-2017年度质量工作考核的通报,我市榜上有名,这是我市首次获得质量工作专项考核A级等次。
近年来,我市质量管理工作积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坚持以党的质量强国战略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实施和品牌战略引领,着力强化全域质量发展意识,努力打造具有池州特色的质量发展高地。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不断凝聚质量管理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紧抓“十三五”是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时期这一发展机遇,着力转变发展理念,积极构建质量管理工作新格局。坚持把“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作为《池州“十三五”发展规划》重要指导思想,认真编制《贯彻质量纲要“十三五”规划》、《池州市品牌建设“十三五”规划》。在整合质量管理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健全工作机制,先后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细化了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完善了政府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建立了质量管理工作调度会制度。修定了《池州市市长质量奖评定管理办法》,增加奖励名额,提高奖励额度(明确了2个正奖,5个提名奖,正奖由原来的20万提高到50万,提名奖各奖5万)。把首席质量官培训、县长质量奖评选、名牌产品培育等工作纳入县区考核内容,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质量管理工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市委及时将质量强国战略思想列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课题,专题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指导意见》,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学习贯彻意见。市政府也将质量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凝聚了质量发展共识,强化了质量管理工作地位作用,有效保证了质量管理工作全域推动、全面深化。质量安全形势良好,没有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重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事件。
二是坚持品牌引领,不断增强质量管理工作成效。切实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选择,坚持化区域资源优势为质量发展动力,以打造特色品牌激活品牌经济,重点在抓培育、抓保障上下功夫用气力。培育上,坚持计划引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突出打好九华牌、生态牌,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开展服务名牌创建,加快传统旅游商品创新升级,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完善“商标富农”政策,鼓励农产品争创驰名、著名和知名商标,支持农产品认证,池州生态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保障上,坚持技术保障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突出品牌建设机制完善,先后制定了《池州市推进商标兴市战略实施意见》、《池州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和《池州市推进制造,加快发展扶持政策》,明确了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工作的奖励措施,有效激发了品牌建设活力,推动了品牌培育开花结果。去年以来,全市新增安徽名牌6个,新增省著名商标24件,新申报驰名商标2件,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认定省级新产品5个,4家企业4个产品获得“安徽工业精品”称号,新增AA级以上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8家(其中3A级3家、4A级1家),2家企业获得标准化示范企业称号,2家企业获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1家企业获得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称号,2家“三同”企业及产品已在国家认监委网站上线公示,4家企业获得2016年省经信委组织的安徽省质量奖;4类产品申报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通过质检总局现场评定,贵池区成为省首家通过现场评定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目前,市品牌经济比重达到45%。
三是坚持活动牵引,不断推动质量管理工作创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调转促”战略部署和省质量推进大会精神,以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为重要抓手,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去年以来,先后在全域开展了质量品牌升级示范推进年活动,在消费品领域开展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活动,这些活动既有针对性,更有创造性,对推动质量工作发挥了很强的引领作用。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质量提升的强大动力,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2000余万元,落实科技创新奖励1900余万元,有力激发了企业创新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优势领域,加大具有高新科技含量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投入,支持规上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主动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2017年新认定省级技术中心企业12家,新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目前全市省级技术中心达到43家,全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0家,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更加有力。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夯实质量管理工作基础。着眼质量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扎实做好补短板、打基础工作。突出质量文化宣传,结合“品牌日”、“世界计量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质量月”、“安全生产月”,大力宣传《产品质量法》和《质量发展纲要》;利用质量大讲堂、质量课题进党校,广泛宣传“质量强国、质量第一”等质量发展思想。同时,为进一步深化质量教育,先后培育建立了6个质量品牌升级工程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开展了池州“城市质量精神”表述语征集和市长质量奖评选活动,社会质量发展意识更加广泛,质量发展氛围更加浓厚。着力加强我市质量强县、强区工作,重点搞好创建申报、培育,目前全市已有3个县区向省申报创建并通过市级验收,质量工作推力明显加大。积极构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立“红黑榜”制度和信用奖惩机制,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适时发布企业质量信用报告,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认真落实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评价工作,积极推进检验检测技术机构整合,推动检验检测机构技术创新升级,市特种设备安全检测中心和市城市能源计量中心两个省级中心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能力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全市具有出具公证数据资质的检测实验室共有40家,基本形成了以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和市级机构为骨干,县级机构为基础,社会各类检验检测机构为补充的检验检测体系,其中碳酸钙粉体材料领域检测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五是坚持服务为要,不断突出质量管理工作主体。以贯彻落实省“质量品牌升级示范推进年”行动计划为重点,合力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和质量提升。先后推动301家中小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引导16家大中企业导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组织3家行业骨干企业开展“江淮行走进企业”活动;支持企业开展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先后参与完成 12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主持或参与完成全国性行业团体标准7项,主导完成了《地理标志产品 西山焦枣》等8项安徽省地方标准地方标准制修定,帮助8家工业企业成功创建标准化良好企业,年度发放标准化奖励资金158万元;鼓励企业质量信用在银行信贷、政府采购、工商管理、工程招投标等领域广泛应用,先后为企业融资2.4亿元;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小组(QC)等活动,先后有8家企业QC管理小组获得“安徽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安徽池州九华发电有限公司设备部电气班获得“安徽省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主动为企业搞好质量工作培训,先后举办质量品牌升级专题培训、“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培训、安徽名牌申报培训、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使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更加自觉、质量管理方法更加进步、质量管理基础更加扎实。
六是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增强质量管理工作监管。把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民生问题作为质量监督的重点来抓,注重在拓展监管手段、力度上下功夫。针对机构改革,整合12365、12315投诉平台;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建立常态督查制度,健全“12369”应急处置机制;针对房屋质量问题解决难的实际,着力推广“监管通”系统运用,实施在建工程“差别化”管理,目前工程监管信息平台基本实现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选聘20名人大、政协、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人员担任旅游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突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程和环境质量安全,积极运用“双随机”模式,着力提升定检、抽检、巡查质量;注重加强部门协作,建立综合督查、联合执法机制和风险监测机制,严厉打击质量违法活动,深入开展“计量惠民”、农产品“三品”认证、“治违打非”、“质检利剑”、“红盾护农”、农资打假、电梯大会战、液化钢瓶等专项整治活动,用强力监管保证民生质量安全。